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香港菩提學會

永惺長老解惑開示

問:有說佛教的道德觀與中國傳統的儒教思想並不一致,如僧人出家,捨棄照顧父母子女的責任,不為父母服三年之喪,有違中國的倫理道德,我對此深感疑惑,請法師解釋。


答: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二千年的流傳,普遍為中國各階層的人接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義理與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殊途同歸之故。以中國儒家強調的孝親思想為例,佛經中的記載,不論在家出家,勸人孝順侍奉雙親的經文不計其數。

如《孝子經》謂:「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

《梵網經》卷下說:「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似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記載: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

《中阿含·善生經》訓示:「子當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姿不違、所有私物盡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養父母。」

從以上的例子說明,佛教的義理不但不會與中國的傳統思想相矛盾反而是十分重視孝道的。我們對孝的觀念,可作如下的區分,即世間之孝及出世間之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法。在不少佛教的經卷中亦提到以出世間之法事父母者,方為大孝的觀點,如《毘尼母經》:「若父母貧苦,應先受三皈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在《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六方禮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等,皆是以孝親思想為其中心內容,可見佛教是重視人倫孝道的。

站在佛教的立場而言,為父母開導出世間法才是真正的大孝,因佛法能救度父母及祖先出離三界,在無盡無時的苦海中生死流轉,使父母生淨土中,福壽不止,毋受恆河沙數的無盡苦劫。故佛教救度精神與成佛得道乃孝道之根本,這才是大孝大義的應有之義。佛經有云:「有一人出,九族都能得以救度」的名言,其實作為人子女若能孝敬父母,可得到數不清的善果,如少病、端正儀表、有大威勢、生上種族、多有資生等五種果報,稱五善根。

佛教亦有不乏對應中國儒家思想的教誨,如在史書、目錄、綜合傳記類中,即設有孝、報恩等項目,以不殺、不盜、不邪婬、不飲酒、不妄語等五戒配合儒家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並以奉行五戒、五常為孝道的依據,可見佛、儒的孝道思想是一體不分的。

bottom of page